学会共情 让人际关系更融洽

李菲(化名)最近很烦恼,她感到很难和同事搞好关系。“偶然得知几名同事对我的评价都是‘没有同理心’,但我认为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们一定是嫉妒我的优秀。”


李菲是否真如同事所说暂且不论。客观来看,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优秀只有在能给予他人帮助的前提下才会被看重,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生活中上演。兼顾个人优秀与良好社交,学会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是让人际关系融洽的有效手段。


学会共情 利人利己


同理心是指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共情他人情绪和情感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特有经历并相应地做出适当的回应。


它包含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方面,前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受和理解,后者是对他人想法和意图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共情不仅要“感”同身受,有帮助他人的意愿,还要善解人“意”,以合适的办法去帮助。


被理解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学会共情可以提高我们对他人感受和想法的觉察力,帮助我们及时准确捕捉他人的情绪变化。当我们彼此给予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便会增加对彼此更人性化的理解,也更愿意以诚相待,敞开心扉,欣赏彼此的优点,接纳与包容彼此的不足,从而有助于集体中的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增加人际亲密感和归属感。


建立有边界的共情


共情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居高临下的说教是大忌。因此,首先应当学会倾听,“眼耳心”并用,敏锐地“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到的感受、所持有的观念等有效信息,获得对方更丰富、更多层的内在世界。与此同时,运用言语或非言语信息向其传递“我在倾听”的信号,增强对方的被接纳感。同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对其情绪进行推想和预测,与其产生“共鸣”,从而增加共情反应的恰当性。共情不是单纯的镜面反射,而是需要充分理解对方,并进行恰当的情绪回应和表达。


给予他人共情时,要注意避免共情过度。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刺激,如果共情过度或长期共情,可能导致共情疲劳甚至倦怠。如果在共情时感到不舒服,请为自己设立适当的边界,如设置卷入的时间和频率、明确自己的共情极限、事件结束后及时抽离等,以保护自己避免过度消耗。

 

文/李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22年9月2日 10:20
首页    心理健康    学会共情 让人际关系更融洽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