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的“贤内助”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支持、鼓励和理解他的女人。邓则就是站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背后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

 

图为邓则(左)与本文作者留影。图/马珂

 

因农学相识

 

现年85岁的邓则生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安江镇。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几年后,比袁隆平小8岁的邓则考入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的学生。一次,袁老师带全班同学去河里学游泳,邓则一不小心,额头碰到一块石头上,袁老师赶紧安排同学将她送到医务室。作为学生的邓则,从此对袁老师多了一份感激之情。

 

从安江农校毕业后,邓则被分配到原黔阳县(今洪江市)峡州公社两路口农机站工作。此时的袁隆平一心扑在教学上,虽已过而立之年却还是孤身一人,早中晚三餐都是吃食堂。于是,学校同事出面为他张罗对象。某天,当介绍人找到邓则并说明缘由后,在上学时就对袁隆平怀有感激之情的她没有回绝。袁隆平听了同事的介绍后,也想起了那个爱打篮球的大个子女生。双方在介绍人的安排下见面后,各自都颇感满意。相恋一个月后,他们于1964年初春登记结婚,建立起一个新的家庭。那年,邓则26岁,袁隆平33岁。婚后,他们的长子袁定安出生了。

 

支持丈夫与稻花相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袁隆平的心中有了让百姓能够吃饱饭的念头。经多次论证,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为此,他专程进京拜访了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鲍文奎。鲍教授听了袁隆平的科研课题后,很是赞赏,鼓励他持之以恒,攻克难关。袁隆平带着满满的感动和热情回到安江农校,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从此,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全都由妻子邓则承担下来。为了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她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1968年,他们的次子袁定江呱呱坠地,一心一意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根本抽不出时间照顾妻儿。邓则也是学农学的,深知季节对农事的影响。为赶农时,袁隆平在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毅然带领学生远赴海南,利用海南岛冬春季有利的气候条件,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工作。

 

他们第三个儿子袁定阳出生后,邓则的负担更重了。她默默用瘦弱的肩膀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三个儿子、双方的老人,还有自己的工作,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邓则回忆,从1969年到1981年的十多年时间里,丈夫有七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他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海南、云南等地的实验基地工作或到其他地方参加杂交水稻研讨会。1974年冬,袁隆平父亲病危,当时他正带领科研组在海南三亚进行制种攻关,父亲虽然想念儿子,却反复交代邓则不要通知袁隆平。直到父亲去世两个月后袁隆平从海南回到家中,才得知妻子悉心照料病重的父亲并为其操持丧事,他心痛地落下了眼泪。而在邓则母亲罹患癌症住院之时,也正是袁隆平出国访问之际。在丈夫陷入去留两难境地时,又是邓则为他作出了决定,要他安心工作,母亲有她照顾。可等他回来时,岳母已经离开了人世。

 

正是有了邓则的伟大付出和毫无保留的爱,才铸就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就。

 

“贤内助”是丈夫对她的称呼

 

邓则说,“贤内助”是丈夫对她的称呼。有一年,他们去见香港中文大学的辛世文教授夫妇,双方在介绍夫人时,袁隆平说“这位是我的贤内助”。辛教授夫人听后很是羡慕,要辛教授也叫自己“贤内助”,不要再称“太太”了。

 

2021年5月,91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因病逝世。与他相伴57年的邓则失声痛哭。在送别仪式上,她坐着轮椅到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悲痛地送丈夫最后一程。

 

怀化市安江镇是袁隆平和邓则曾经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袁隆平成功研发杂交水稻的地方。夫妻俩对那片土地十分眷念。他们的长子和次子,一个叫袁定安,一个叫袁定江,两兄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合起来就是“安江”。

 

文/马珂

2023年10月12日 15:23
首页    家风家教    袁隆平院士的“贤内助”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