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40年 你可能只看了个寂寞

“社员同志们注意啦,哈!这个山东省荣成县寨子沟公社刘家村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送天气预报,哈!这个明天头半晌儿阴有小雨儿,后半晌儿就变天了。南风转西北风7-8级。这个凄凄沥沥的小雨儿夹着嗖嗖的西北风,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刮,一直刮到下个星期六……” 1991年,倪萍在某节目中演绎的这段天气预报小品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么,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中的小雨、中雨、大雨,到底是不是人们认为的肉眼可见的对降雨量大小的描述呢?天气预报播报的每一项信息,你真的都看懂了吗?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高级工程师、气象服务副首席信欣。

 

你以为的大中小雨并不是真的大中小雨

 

信欣表示,天气预报中关于雨量的播报信息和人们可视的雨量大小并不能直接画等号。人们肉眼看到的“牛毛细雨”“疾风骤雨”可归为雨强的概念,也就是单位时间的降雨强度,通常我们按照1小时的降雨多少来界定。而天气预报播报的小雨、中雨、大雨是一个累加概念,通常按照24小时的降雨量来划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降雨强度乘以降雨时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今天的雨下的特别大,但是天气预报只称为中雨;有时候我们觉得今天的雨下的大小适中,天气预报反而会称为大雨甚至是暴雨。

 

图为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降雨称为小雨,24小时内降水量达10-25毫米为中雨,24小时内降水量达25-50毫米为大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降雨统称为暴雨过程。根据降雨的强度还可以细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暴雨是24小时内降水量 达50-99.9毫米的降雨过程。大暴雨是24小时内降水量达100-249.9毫米的降雨过程。特大暴雨则是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毫米的降雨过程。

 

人们既视的“疾风骤雨”“瓢泼大雨”很有可能10-30分就结束了,下了10-20毫米,确实很强了,但按照24小时的雨量标准,只将其定位于中雨。因此,这样的“疾风骤雨”,我们经常通用1小时雨量来判定,达到20毫米以上的,气象学上称为短时强降水。

 

不是所有的暴雨都会引起灾害

 

通常持久稳定的“雨一直下”造成的暴雨,比如每小时降水量达3毫米,24小时累积达72毫米,这种温柔累积型暴雨,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危害,一般也不会超过城镇、乡村排水系统的承载量,不容易引起洪涝灾害。这就像少食多餐一样。一个人一天吃10个苹果,如果1-2小时吃一个,就不觉得有太大压力了。

 

7月29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北京地区在29-30日两天有大到暴雨的预警,恰逢郑州水灾尾声及台风“烟花”过境,不少北京市民都很紧张。信欣介绍,其实7月29日北京的大到暴雨的情况属于一场空间到时间上平均的中到大雨。首先,空间上是指这次降雨覆盖的面积较大,几乎覆盖了北京地区全域,雨量从西到东逐渐增加,小雨到暴雨皆有。“这就像学校计算某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如平均身高170厘米,但是最矮的学生可能只有150厘米,最高的可能达到190厘米。真正身高170厘米的学生可能只有1个人,但班级平均身高依然可以是170厘米,这是一个数学计算的结果。这次北京的降雨量等级就类似这种情况,全市平均的降雨强度是中到大雨,但是东西各地差异很大。”其次,降雨量是24小时累积的总数。比如每小时降雨量1-2毫米,看上去就是比较绵长的“牛毛细雨”,如果持续24小时不间断降雨,累计的总量也可以达到大雨等级。这样的大到暴雨不会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压力,造成积水。

 

这样的“大雨”“暴雨”无法让大部分人联想到“风雨交加”“瓢泼大雨”的景象,会让属地居民质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事实上,天气预报播报的降雨等级是通过将多种参数精准计算得出的总数。

 

暴饮暴食不仅是不良饮食习惯

 

那么,什么样的“大雨”“暴雨”更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呢?信欣解释,短时间内降雨强度过大超过排水系统的承载量时,就会发生洪涝灾害。还以吃苹果举例,如果采用暴饮暴食的方法,要求一个人1小时内把10个苹果全部吃完,这很难有人做到。

 

如果短时强降雨天气的降水量超过1小时20毫米,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排水系统承载力会产生威胁,形成积水,严重时会发生内涝。

 

降水量等级虽然是以毫米为单位,但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来说,未来24小时降水量达1毫米,并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数字,未来24小时降水量达到1毫米时,可以想象在一个底部为1平方米的容器内倒入1L的水。“7·20”郑州1小时最大降雨量超200毫米,该如何理解这组数字呢?信欣为记者进行了解答:按照郑州市约7500平方千米的面积来计算,1小时降在郑州地表的雨量为:7500×0.2÷1000=1.5立方千米,再换算成立方米就是15亿立方米,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量。也就是说,仅1小时郑州市就突然灌进了150个西湖的水量。因为短时强降雨的时空不均,各地降雨量并不一致,因此前面是按照每平方米降雨量相同的情况做出的理论估算,不是实际值。

 

当沿海地区台风登陆时,海平面上升,会发生海平面与地面等高甚至超过地面高度,此时由于“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陆地上的降水无法排出,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尤其是当海平面高于地面时,还会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情况更危险。

 

看懂天气预报 安全出行小窍门

 

关注中央气象台网站逐3小时天气预报

 

逐3小时天气预报能够更准确、细化的显示雨势和气温的分布情况。天气预报目前的播报情况是未来24小时天气的总体走势,包括气温、降雨、风速等。这类似一场足球比赛,虽然比赛总体结果是某队获胜,但是并不代表该队90分钟的比赛中每1分钟的表现都精彩纷呈。很有可能在经过90分钟沉闷的比赛过程,最后1分钟完成“绝杀”。天气的变化也是如此,很有可能预报中的降雨,白天一直未见,最后在夜间人们的睡梦中降下。可以在早上出门前关注未来3小时的天气变化,很有可能发现,雨已经再凌晨下过了,白天的天气是阴转多云转晴,这样出行时就可以不用携带雨具了。

 

天气预报的24小时 不是自然日的24小时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未来24小时,并不是人们通常定义的当天0点到24点。天气预报一般会分两个起报时段,早晨大家看到的是当天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的。而晚上的天气预报,是当天20点,到第二天20点的天气预报。这就出现了时间差的问题,导致公众以为的雨,没有下在当天。

 

如果早上的天气预报信息出现“晴转雨”,雨在后,很可能就不在当天下,而是下在次日凌晨,这时候可以关注逐3小时的天气情况,看看降雨出现的时间是否在0点之后。如果是晚间天气预报,播报内容出现“雨转晴”,再根据逐3小时的天气情况,降雨同样出现在凌晨时段,早上8点降雨结束。这两种情况白天出行时都不需要携带雨具。

 

天气多变 如何玩转气温


正常情况下,气温的走势是:日出前气温最低,午后达到一天气温的最高值。春、秋是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气温有可能出现非常规走势。尤其是冷空气在夜间抵达,伴随降水影响,有可能出现气温的反向变化,出现气温倒降——夜间到凌晨气温反而是一天中最高的,午后或临近傍晚下班时间达到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如果此时天气预报播报,晴转雨,气温5-20℃,南转北风,就需要注意看3小时预报, 20℃是否出现在凌晨,5℃才是第二天下班时间段的气温。如果不了解这个情况,按照20℃时的着装习惯穿衣,就有可能在下班时受冻着凉了。

作者:席念楚

编辑:耿静

审核:张林

2021年8月4日 15:14
首页    新闻    头条要闻    天气预报40年 你可能只看了个寂寞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