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筑心桥” 助青少年奠定心理健康基石

“原来成绩不错,最近却开始出现厌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滑;曾经和父母无话不谈,现在却无话可说,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也感觉越来越看不懂孩子……”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而家庭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市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部主管董欢欢介绍,孩子容易在12-18岁这个年龄段出现较严重的行为或心理问题。但是,这一年龄段出现的行为和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与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抚养人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联。

 

董欢欢介绍了“阳光筑心桥”公益心理疏导项目中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赵立(化名)是一个11岁的男孩子,正在上初中一年级,他寻求心理疏导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自己厌学以及性格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董欢欢首先了解了赵立的成长背景:赵立的父母在他3岁刚上幼儿园时离异,他便一直跟随母亲和姥姥生活。6岁那年,赵立刚上小学,母亲又突发重大疾病长期卧床,此后赵立便由姥姥独自抚养。孩子的姥姥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对赵立的要求甚严。姥姥经常对他说:“男子汉不能哭”。为了孩子能更优秀,姥姥总是批评多、肯定少。

 

董欢欢表示,赵立姥姥的这种做法很有代表性,与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将教养的重点放在了孩子的行为、表现等显性层面,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养育。然而,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是一个人生命和生活的基础,基础不牢靠上层建筑难以稳定。孩子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或出现心理问题时,自然难以在学习、行为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就像此案例中的赵立,其实可以明显看出姥姥希望培养的是一个坚强、优秀的男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参与“阳光筑心桥”公益心理项目后,赵立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学会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获得自信和心理能量的源泉。同时,董欢欢帮助赵立的姥姥卸下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让姥姥了解到各个年龄层孩子的心理特征,以及应该如何顺应孩子的心理特征去培养孩子。经过十几次的心理疏导服务,姥姥表示,赵立不仅开始主动学习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乐观了起来。

 

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脑部和身体发育都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董欢欢将青少年此时的心理变化比喻为一颗被石头压住的种子,如果没有引导种子从顺畅的通道萌出,它依然会从缝隙中发芽长出来,往往会长歪了。

 

董欢欢建议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不断观察孩子并学习相关知识,在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阳光筑心桥”公益心理疏导项目,是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委托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面向全北京市有需求的青少年及青少年家庭开展的公益心理疏导服务。

 

据了解,“阳光筑心桥” 公益心理疏导项目免费为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内容包括:心理成长方面的自我了解、性格完善及认知水平提升;学习方面针对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倦怠、成绩下滑,考试焦虑;亲子沟通、亲职教育,帮助青少年及其家长了解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学习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及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管理及负面情绪的处理等。

作者:朱燕

编辑:耿静

审核:张林

2021年8月4日 16:24
首页    新闻    头条要闻    “阳光筑心桥” 助青少年奠定心理健康基石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