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学爱耳护耳 实现主动健康

实施“五大行动” 促进残疾预防


今年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教育部、全国妇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以开展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统筹推进《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促进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5大专项行动,包括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疾病致残防控行动、伤害致残防控行动、康复服务促进行动,力争到2025年, 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得到有效防控,残疾预防主要指标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图为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的医务人员为群众筛查耳疾。 图/通讯员 刘星


普及残疾预防知识


《行动计划》要求建立完善残疾预防科普知识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残疾预防科普读物,针对重点人群、主要致残因素定期更新、发布残疾预防核心知识。加强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面向儿童、青少年、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主动提供残疾预防和出生缺陷防治科普知识,普及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防控的科学知识、方法。面向伤病者、残疾人,加强康复知识宣传普及,着力提升康复意识、能力。


组织实施重点宣传教育行动。持续开展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全国爱耳日等宣传节点,加强残疾预防知识专题宣传,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传播方式,提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实效性。


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行动计划》强调,加强婚前、孕前保健。推进婚前保健,加强对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检查并提出医学意见。深入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科学备孕,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筛查评估、综合干预等孕前优生服务。


做好产前筛查、诊断。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推进高龄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和服务,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等制度,完善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


加强儿童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全面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逐步扩大致残性疾病筛查病种范围。规范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大力推进0-6岁儿童致残性疾病筛查,建立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不断提升儿童致残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能力和效果。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疾病致残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慢性病致残防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科学运动,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发挥好体育健身在主动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治、康复中的作用。着力做好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工作。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精神疾病防治。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传染病及地方病致残防控。全面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继续将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致残性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率维持在高水平。加强传染病防控,做好传染病报告及患者医疗救治,实行重点地方病监测全覆盖,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大骨节病、氟骨症等重大地方病致残。


加强职业病致残防控。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建设,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加强重点人群劳动保护。加强严重致残职业病患者救治。


加强儿童伤害和老年跌倒致残防控


《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大力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减少因工伤致残。加强消防安全治理,排查治理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完善消防安全设施,提高防范火灾能力。


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加强道路交通事故伤者救援渠道和救治网络建设,减少交通事故致残。


加强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开展学校、幼儿园、社区、家庭儿童伤害综合干预。加强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开展老年人跌倒干预和健康指导。提高对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的救援、救治水平。
此外,伤害致残防控行动还对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空气、噪声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康复医疗服务。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开展残疾人基本需求与服务状况调查,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基本康复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城乡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落实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修订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高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水平。探索传统无障碍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图为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走进辖区幼儿园,通过健康知识小课堂,引导小朋友们爱耳护耳,科学用耳。 图/通讯员 杨雪迎


增强听力健康意识


为普及听力健康知识,增强全社会听力健康意识,减少、控制听力损失和残疾的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要求各地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科普活动,因地制宜普及科学爱耳护耳、主动健康、听力康复等知识。


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科学爱耳护耳知识普及,增强公众主动健康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学习听力健康知识,养成科学用耳行为,在家庭、公共场所等自觉减少噪声排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主动预防噪声污染、耳毒性药物等有害因素对听力造成伤害。定期进行听力健康检查,发现听力异常时,主动就医接受听力医学诊断,并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和康复。树立耳聋防治理念和信心,努力成为听力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此外,活动还将加大重点人群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宣传,降低听力残疾风险。针对小龄儿童及其家庭宣传遗传、发育、疾病和伤害等听力致残因素防控知识,普及早期干预、全面康复的理念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宣传科学使用电子设备的常识,预防过度使用造成听力伤害。针对噪声性耳聋高危职业群体重点宣传噪声危害和防治方法。针对老年人群体加强耳聋对身心健康影响的宣传,普及预防老年性耳聋的知识和方法。


据了解,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15名全国政协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联、原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科学爱耳护耳 实现主动健康


产房里婴儿发出的啼哭、课堂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舞台上歌唱家演唱的动人歌声……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旋律,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然而,您是否曾经出现耳闷或者听不清?是否突然发生耳鸣或者眩晕?这些症状都表明可能是耳朵健康出现了问题。在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谢静为大家讲解关于听力健康的知识,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

 


图为谢静正在为患者进行耳部手术。


认识耳朵 了解耳部疾病


耳朵是接收声音的唯一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耳廓与外耳道属于外耳,耳廓主要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连接耳廓和中耳。鼓膜及内侧的中耳腔属于中耳,主要起着传导和扩大声音的作用。内耳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不仅与听觉有关,还负责平衡感觉。


谢静介绍,如果病变发生在外耳和中耳,一般会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如果病变发生在耳蜗,可导致感音性听力下降,如果病变发生在听神经或者听觉中枢,可导致神经性听力下降。


外耳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外耳疾病,一部分患儿有先天性耳道闭锁,导致声音无法传导进耳朵。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被称为耵聍栓塞,也会影响听力。


临床中,中耳炎是一种发生在中耳的常见疾病。包括和鼻腔状态密切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感染相关的化脓性中耳炎以及中耳胆脂瘤伴发感染等,都会影响听力健康。此外,中耳还可能发生先天性畸形、外伤、良恶性肿瘤等情况。患中耳疾病后,声音传到鼓膜后不能继续向内传导,从而影响听力。
除了后天因素,有些孩子因遗传性因素出现先天性听力下降,这样的听力损伤常常发生在内耳,多是由于感受声音的感觉细胞功能缺失造成的。同样,因自然衰老导致的听力下降,是内耳听觉器官老化导致。老化、噪声、药物是影响内耳健康的三大“杀手”。此外,精神心理、内耳循环、免疫力等因素也可导致内耳损伤。


全生命周期警惕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会影响我们与外界交流,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患有听力损失及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的人逐年增多,安全用耳对于维持良好听力非常重要。


听力损失是全生命周期都需要警惕的一种疾病。“最早可追溯至胚胎。” 谢静介绍,如果宝宝同时遗传了来自父母双方同样的耳聋基因,就可能表现出耳聋。实际上,育龄夫妇孕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就可以得知双方是否为同一耳聋基因携带者。如果家族中有听障患者或生育过听障宝宝,更应引起重视。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出生后的必查项目之一,可以在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新生儿在出生3天内接受初筛,未通过初筛者,42天左右接受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家族病史、缺氧窒息史、脑膜炎等是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家长应关注听力筛查的结果,关注新生儿听力变化。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逐渐增加,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与社会生活及工作节奏快,加班熬夜、生活不规律和不良情绪有关。如果突然发生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闷时,应抓住治疗最佳时机,及时就医。


当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而出现听力损失时,一定要咨询耳科医生,进行诊断并积极干预。听力损失会导致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变得疏远,产生孤僻、抑郁、暴躁、多疑等心理不良反应。此外,研究证明,老年性听力损失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症的危险因素。尽管如此,老年人也无需过度担忧,日常中要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管控慢性病,保持良好的情绪。一旦发现听力下降,应尽早到医院的耳鼻咽喉科进行检查,由专科医生判断听力损伤的程度,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也可借助人工听觉技术改善听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避免不良习惯 保护听力健康


导致听力受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是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加班、追剧、打游戏……我们总能找到很多熬夜的理由,但100个熬夜的理由也换不回听力健康。熬夜、生活不规律、不良情绪有可能影响到内耳循环系统,导致突发性耳聋。谢静建议大家保持规律作息,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要随时进行调整,保护耳部及身心健康。


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如道路上车辆发出的交通噪声、家中听到的家电噪声、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娱乐噪声等,我们要尽量避免在强噪声环境下停留过长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娱乐习惯,比如长时间大音量使用耳机,也会对耳部产生声损伤,可能会导致耳鸣、耳朵不舒适,甚至会引发听力下降。为了保护听力健康,谢静提醒大家要牢记“60-60原则”,即用耳机时“音量开在设备最大音量的60%以下,每日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长时间佩戴耳机不仅有噪声性损伤的风险,还会因耳机长时间压迫和刺激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损伤,发生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湿疹。


有人担心“耳朵被耳屎堵住”,喜欢经常掏耳朵。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耳屎”学名耵聍,它有杀菌、保湿、防止小昆虫进入的功效,可以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耵聍可以通过说话、咀嚼、打哈欠等口腔运动自行排出,一般不需要外界干预。不正确的掏耳方式,如用棉签频繁掏耳,有可能把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堆积后反而影响听力。另外,挖耳勺等硬物可能会破坏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听力下降。如果耵聍过多造成栓塞,影响听力,应到医院请医生帮助清理。


擤鼻涕会对耳朵造成伤害吗?擤鼻涕耳朵痛,往往是擤鼻用力过大、擤鼻方法不正确引起的。有些人在擤鼻时会将两个鼻孔同时压住,用力地擤。鼻道与中耳咽鼓管咽口相通,擤鼻时,中耳压力增大,鼓膜膨出,会造成耳部疼痛,同时,鼻腔中的细菌、病毒有机会进入中耳造成感染,引起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用力向外出气,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便会擤出来。用同样的方法,再擤另外一侧。

文/朱燕

责编/耿静

审核/张林

2023年3月5日 16:11
首页    深度【封面】    【深度】科学爱耳护耳 实现主动健康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