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肺要对症
中医认为咳喘的病因较多,治疗要区分虚实。实者病因多为风寒痰火,病位在肺胃,从外感而来,症见寒热无汗或不热有汗,咳嗽痰浓,小便短赤,舌苔厚,脉象浮滑不空,病机在于风温痰热壅滞肺胃不得降化,治疗宜宣通肺络,清降胃气。有汗者用葶苈、杏仁、橘皮、贝母、黄芩、连翘、石膏等;无汗者用麻杏石甘、桑叶、贝母桔梗等。
若形寒表热不扬者,咳嗽不畅,脉象浮紧,病机在于风寒闭塞肺络,肺气失于宣降。治疗宜用麻黄、杏仁、苏叶、桔梗或防风通圣散等开发腠理。
虚者乃平素肺肾内虚,肃降摄纳无权,脾胃气虚,不能克化饮食精微,导致痰饮内生,滞留于肺胃,一旦感受外邪,肺胃失其顺降,诱使肾气上凌,症见喉间哮鸣,气喘不能平卧,无表热外感的征象,脉象浮滑而空,治疗宜温纳镇摄。
另外,中医对喘证的分型还有瘀血之喘、火迫之喘、盐糖之喘等,无论何等之喘,都是肺气受伤使然。总之,实喘治肺,兼顾治胃;虚喘治肾,兼顾治肺。大抵痰多、脉象空弦者,治肾为主;痰少、脉虚而不大者,治肺为主;痰稀多沫者,宜温纳;痰少色黄者,宜平降。
此外,需防范烟害:吸烟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烟辛热有毒,吸烟伤肺,耗气损阴,炼液生痰。
康复锻炼:人久坐则血滞筋疏,久卧则肉痿而骨缩,“必使之行走于途中,攀援于岭上,而后以药继之也”。
腹式呼吸:中医有“呼吸到脐,寿与天齐”之言,便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使肺泡得到锻炼,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利于康复。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养生法宝。作息有时、活动中节、劳逸适度、保证睡眠,顺应天时等,有利于生命节律的正常运转,和谐平衡,是防范肺病的有效方法。
防范上感:慢阻肺患者多正气虚弱,稍受寒冷刺激,抵抗力下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病急性发作。
主动咳痰:肺病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增多,痰液滞留,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难,要鼓励病人有痰尽量咳出来。
加强营养:多数慢性肺病患者气血两虚。在膳食平衡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B、C、E和锌、铁、钙等营养素的摄入,以保证身体的需求。
文/高国光(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医医院内科)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
中国家庭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fnew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