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常见的细菌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它就是沙门氏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沙门氏菌,免受沙门氏菌感染威胁,下面简要介绍沙门氏菌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发现、特征、传播途径、感染症状、危害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发现可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科学家沙门发现了一种能够引起鸡流行性感染的细菌,后来被命名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呈红色。它们呈杆状,长度0.7-1.5微米,宽度0.4-0.7微米。
沙门氏菌具有鞭毛,这是一种细长的附属物,有助于其在环境中移动。根据抗原特点,沙门氏菌包括许多血清型,如沙门氏菌肠炎亚种、沙门氏菌伤寒亚种等。
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包括人类、爬行动物和鸟类等,具有很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在水、土壤、食物等环境中长期存活。一旦进入有利的环境,数量会迅速增长。它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与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可能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而进入人体;接触感染者或其排泄物可能导致沙门氏菌感染。污染的水源也是沙门氏菌感染的途径之一。因此,保持食品和水源的卫生至关重要。
沙门氏菌在家禽(如鸡和鸭)和家畜(如猪和牛)中广泛分布,容易成为沙门氏菌感染的来源。除了肉制品外,其他常见的食品如鸡蛋、奶制品、海鲜等也很容易成为沙门氏菌的感染来源。这些食品在生产、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如未严格遵守卫生规定,极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
未经处理或污染的水是沙门氏菌感染的另一传播途径。沙门氏菌感染与缺乏安全饮用水和基础卫生设施密切相关。果蔬可能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尤其是在接触受污染的水、动物粪便或受污染的土壤时。
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及危害
感染沙门氏菌后,症状通常在12-72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为4-7天。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虽然大多数人在几天内可以自愈,但腹泻和脱水可能导致一些患者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它还可能引发伤寒、副伤寒等较严重的病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皮疹等,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感染性休克、脑膜炎等。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沙门氏菌甚至有可能侵入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菌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快速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如果不及时治疗,菌血症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沙门氏菌感染有时会引发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红痛和活动受限。
当感染沙门氏菌后,应尽快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轻度感染可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休息等进行对症治疗。对于较重的感染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沙门氏菌产生抗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患者个人而言,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生活质量。从社会层面来看,沙门氏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公共卫生事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甚至影响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198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暴发的沙门氏菌感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沙门氏菌感染事件,源自一家乳制品厂生产的巧克力奶,此次事件导致超过1.6万人感染,多名患者死亡。2008年,美国的沙门氏菌肠炎暴发,这次暴发与受污染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有关,导致超过1400人感染。2018年,欧洲暴发沙门氏菌感染,涉及28个国家,原因是受污染的冷冻食品,有1000多人感染,其中9人死亡。
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在购买肉类和家禽产品时,选择可信赖的商家和品牌。确保肉类和家禽产品看起来新鲜,没有异味、异色或包装破损。在家中,将肉类和家禽产品妥善存放在冰箱或冷冻柜中,以防止细菌生长。将生肉和熟食分开存放,以避免交叉污染。在准备肉类和家禽产品时,确保经常洗手、使用不同的切菜板和刀具处理生肉和其他食材。在处理生肉后,彻底清洗刀具、切菜板和台面。烹饪过程中确保肉类充分煮熟。通常,家禽产品应煮至内部温度达到74摄氏度,猪肉和牛肉应煮至71摄氏度。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肉类和家禽产品。注意肉类和家禽产品的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在食用水果和蔬菜之前,确保将其充分清洗,以去除可能携带的沙门氏菌和其他细菌。
此外,为了预防沙门氏菌感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勤洗脸。在处理食物和用餐前后,要认真洗手。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饮水安全:确保饮用水源安全,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在户外活动时,尽量携带矿泉水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增强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公共卫生: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降低病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概率。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保护个人和公共卫生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文/陈培超(上海嘉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