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中的一种常见情况。但并不是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医学上将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一种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一般为20mg/dl)的情况。它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一般持续1-2周会消退,但部分宝宝可持续3-4周甚至更长时间。
认识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临床问题,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注意观察。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最长不超过2周。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220.6μ mol/L (12.9mg/dl),且多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一般在255μ mol (15mg/dl) 以下,可延迟至3-4周消退。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但不是一种疾病。生理性黄疸可能是因为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的问题,但也可能是由于一些疾病所引起的。生理性黄疸属于一种生理现象,它并不是疾病或病理状态。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有关,婴儿出生时胆红素的产量大于排泄量就会出现生理性黄疸,所以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宝宝的黄疸主要表现在面部和躯干部皮肤黄染,其他部位如颜面、手心和足心不黄染。新生儿发生生理性黄疸时多数主张充足母乳喂养,充足母乳喂养可以使大小便增多,从而对黄疸消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了解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或胆红素增高的性质改变,所引起的病理性现象。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是临床中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类型。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早期的乳汁不够,孩子肠肝循环代谢不良所致,部分是由于母亲的乳汁中激素水平不同导致黄疸加重,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母乳性黄疸可自行缓解,属于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会出现皮肤、巩膜(眼白)发黄现象,多数宝宝在1-2天就会出现症状,表现为尿黄,大便也呈黄色。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各类溶血性疾病所导致的黄疸的总称。患者因大量红细胞破坏,红细胞里的大量非结合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在血液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进而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多发生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且多见于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情况。通常在O型血的妈妈分娩A型或B型血的宝宝时,部分宝宝会出现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在于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无法自行消退。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后2-3天,对婴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如肝脏、胆管、胰腺等器官疾病、血液病等,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怀疑宝宝患有病理性黄疸请及时就医。
文/赵日明(莒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