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没出门 为什么也得手足口病
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高发疾病,并且手足口病全年都可以发病,在北方地区,夏季、秋季是高发季节,但是现在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在南方地区,春季、夏季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秋冬季为次高峰。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中丙类传染病,多发于6个月到5岁内的儿童群体,尤其在3岁左右的儿童中更为常见。人体对肠道病毒十分敏感,可能出现同一个宝宝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造成多次发病。当然,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出现感染。
为什么宝宝不出门也会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儿和隐形感染者,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隐性感染者指的是病原体入侵到人体当中,不会有或者是只有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才能检测出来。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若家长接触到致病的肠道病菌后,没有及时地进行消毒和清洗,就很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家里的宝宝,这就是有的宝宝不出门也会得手足口病的原因。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是2-10天,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口腔疼痛,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随着病程进展,患儿还可能出现发热或者低热伴出疹,主要表现为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在后期,患儿会出现溃疡,会感到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手足口病的重症表现为患者体温大于39摄氏度,并且持续高热不退,神经系统出现异常,例如出现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呕吐易惊,呼吸急促或者缓慢、节奏不规律,心率加快,出冷汗等现象。若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则表示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家长应带患儿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1.勤洗手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接触传播,所以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家长在外出回家后,应在第一时间洗手并更换衣物后再与孩子进行接触。
2.注意卫生
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要对儿童使用的餐具及物品进行充分清洗和消毒,同时,避免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及时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和晾晒。
3.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EV71疫苗可以对重症手足口病起到预防的作用,但不意味着可以预防全部的手足口病。在宝宝6个月到5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EV71疫苗的接种。
4.避免交叉感染
家长需要做好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时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在发现相应症状的时候要及时带患儿就医。居家进行治疗的儿童应注意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尤其是其他年龄更小的儿童,避免交叉感染。
5.远离人群密集的地方
在病毒的高发季节,家长要注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人群密集的地方病毒的密度也会更高,尤其是空气流通比较差的公共场所和儿童乐园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疫苗的出现,家长无需对手足口病过于恐惧,只要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宝宝是可以健康、快乐成长的。
文/吴鹏(山西省汾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