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日专家说 | 如何使人们“想生敢生、能生优生”
如果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那么生育就是关系到全社会的大事。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只有个人、家庭与社会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才会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均衡发展。5月15日,在“健康家庭 生育友好”——2022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以《完善生育支持配套措施,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为题进行了演讲。
宋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解决“成本高”“照护难”是关键
“生育友好”这一概念是在2016年前后提出来的,当时我国结束了长达40年的普遍一孩政策,开始推行全面两孩政策。提出“生育友好”,针对的是“生育不友好”的社会形态,主要表现为育龄人群“想生不敢生”。
为什么不敢生?首先是成本高。现在养孩子不是以前“多一个孩子多一副碗筷”那么简单,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起来,有人形容孩子就像“吞金兽”,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不敢生。其次是照护难。一般幼儿园入园年龄在3岁左右,最早的也不过是2岁半,这之前都需要家里人看护。母亲的产假时间有限,父亲基本“指望不上”,只能请老人帮忙照看。就算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也需要接送,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难题成为社会问题。
以上“生育不友好”的社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在短暂回升后迅速下降,2020年只有1200万人,生育率达到极低。2021年国家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和以往生育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配套支持措施被放在了与三孩生育政策同等重要的位置。配套支持措施着力解决的就是“生育不友好”的社会现实,致力于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成本高的问题,主要通过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供有效的经济支持措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减轻家庭教育支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各地也积极探索,如四川省攀枝花市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山东省烟台市规定,三孩孕产妇可报销产检费1000元;北京市朝阳区启动面向“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轮候家庭组织选房,公租房租金标准最低至每月每平方米42元,降低家庭养育子女的住房成本。
针对照护难的问题,主要通过延长产假、探索开展父母育儿假、依托社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措施。2021年,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地方层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先后修订完成,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基本都规定了延长带薪产假、丈夫陪产假、探索父母育儿假等内容,这些措施将有效增加父母抚养孩子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育后和特殊情况时孩子谁来带的问题。与此同时,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正在积极发展过程中,《“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此外,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从业认证标准、设施安全标准等方面的工作也在推进。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不断推进,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将日臻完善,满足家庭需求,解决后顾之忧,使人们“想生敢生、能生优生”。
文/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