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了解血常规检测

血常规检测是开展医疗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精确的检测结论有助于后续开展各项医疗活动。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能对很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在人体中,血液通过有规律的循环系统的作用,流经全身的每个部分,与各组织器官发生密切的联系,保证机体各种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除了造血系统本身的各种疾病可直接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外,机体发生全身或局部病变,也可影响血液各种成分的数量、质量的改变,并由血液检验反应出来。

血常规检验的目的在于了解患者健康状况,是否存在贫血以及病情在血液中的反应等,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支持,而且对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工作十分必要。

通常,进行血常规检测有以下流程:由主治医生为患者开出检测的申请办理单。申请办理被审批通过后,医务人员将开展检测的有关准备工作,并对患者的样本材料开展收集。收集完成后,医务人员将进行具体检测工作,并依据检测的确诊结论,进行实际分析。最后,医生会向患者告知检测的最终结论。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为保障血常规检验质量,需要从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

1.血常规检验前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前需要注意核查检验申请单,明确受检者名字、性别、病史等个人信息,便于后期血常规检验指标出现异常时进行复查。受检者身体状态对于血常规检验质量影响较大,当受检者经过剧烈运动、饱餐、过度饥饿、情绪紧张时,会导致血白细胞水平异常上升,受检者服用药物也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受检者在正式采集血样前,需要科学饮食、避免服用药物、注意休息等。医务人员在采集血样时,需要严格按照血常规血样采集标准进行。

2. 血常规检验中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中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好检测仪器保养与维护,检验仪器需要放置在隔离电磁干扰房间内,严密监控检测仪器放置区域湿度、温度,让检验仪器平稳放置在水平面上,设置接地线。使用检验仪器前需要进行试运行,各项参数无误后再进行血样检测,检测仪器使用后需要定期进行保养,维护正常运行状态。检验仪器需要定期校准。同时,需要建立规范的血常规检验制度。

3.血常规检验后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后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复查标准,对血常规报告单进行检测。检验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循证医学原则,提高检验质量。

 

文/朱艳霞(东营市东营区史口中心卫生院)

2023年12月8日 09:51
首页    家庭医生    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