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护理——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无处不在,创伤可能随时发生。从交通事故到工作中的意外,从高处坠落到日常生活中的小磕小碰,各种创伤对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创伤急救护理,作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行动,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伤者争取宝贵生机。
常见创伤类型
出血是创伤后最常见且危险的症状之一。它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动脉出血时,血液呈喷射状涌出,颜色鲜红,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迅速危及生命;静脉出血血液流出较缓慢,呈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则是血液从创面渗出,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
骨折在创伤中也较为常见,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则是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更容易引发感染。
颅脑创伤后果严重,可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击打等引起。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伤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胸部创伤可导致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部受到直接暴力撞击,如车祸时方向盘对胸部的撞击,可能引起肋骨骨折,骨折断端若刺破肺组织,会导致气胸或血胸。伤者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创伤急救护理原则
在接触到创伤患者的第一时间,急救护理人员要迅速对伤者进行全面评估。观察伤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出血情况等生命体征,判断创伤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存在的致命伤。对于意识不清的伤者,要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血块、泥土等,防止窒息。可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即一只手放在伤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颌,使气道通畅。如果怀疑有颈椎损伤,应采用双手托颌法,避免头部过度后仰加重损伤。
针对出血性创伤,必须尽快采取止血措施。对于较小的伤口,可直接按压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按压5至10分钟,一般可止血。对于较大的动脉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在伤口处覆盖多层纱布或棉垫,用绷带或三角巾用力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若出血部位在四肢,还可以使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注意标记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至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骨折固定能减轻伤者疼痛,避免骨折断端移动造成二次损伤。固定材料可选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在固定时要注意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创伤急救护理阶段
1.现场急救护理。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紧急处理。除了对伤者进行基本的生命支持,如止血、包扎、固定外,还要注意保护现场,收集伤者的随身物品和可能与事故相关的信息,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同时,及时呼叫急救中心,告知伤者的大致情况,以便医院做好接收伤者的准备。
2.转运途中急救护理。
转运过程中,要确保伤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持续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等,密切观察伤者的意识状态。对使用止血带的伤者,要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对于病情不稳定的伤者,可在转运途中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如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等。与接收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实时汇报伤者情况,以便医院提前准备相应的救治设备和人员。
3.医院内急救护理。
伤者到达医院后,急救护理工作进一步升级。迅速将伤者送入急诊科,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如X线、CT等检查,以明确创伤的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会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进行手术止血、骨折复位固定等。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操作,同时做好伤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促进伤者早日康复。
创伤急救护理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无论是现场的紧急处理,还是转运途中的精心照料,或是医院内的全面救治,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努力。通过全社会对创伤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同时不断完善急救体系,提高创伤急救护理水平,我们就能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为更多的生命赢得希望,守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文/梁金燕(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