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
传统的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监测,通常使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式开展。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下面就来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的氨基与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分子发生的非酶促反应形成的产物。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比较高,那么体内的部分葡萄糖则会与血红蛋白相结合,进而形成糖化血红蛋白。与常规血糖监测项目不同的是,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过去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并不受到当下监测血糖水平的影响。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并不需要空腹进行,而是随时都可以监测,是对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结构较为稳定,临床上常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
哪些因素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
红细胞寿命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因素。如果红细胞寿命延长,则会增加葡萄糖和血红蛋白接触的时间,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如果红细胞寿命缩短,那么则会缩短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的接触时间,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除此之外,贫血、血红蛋白变异、肝病、肾病、药物干扰这5种因素也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是多少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因为其个体差异以及病情状况的不同,导致其控制目标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1.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当保持在7%以下。
2.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当保持在6.5%以下。
3.对于孕妇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当保持在6%以下。
4.对于年老体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可以适当地放宽,但最高也不应当超过8%。
需要注意的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当结合糖尿病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进行适当地调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仅仅只具有参考性。
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
是不是糖化血红蛋白越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就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在对自身的血糖进行控制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血糖波动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而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够将患者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值反映出来,并不能够直观地看到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高血糖等情况。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只有和糖尿病患者日常的血糖相结合观察,才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仅仅观察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并不能够看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步了解,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其实,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近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被公认为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
文/王广 胶州市铺集镇中心卫生院(胶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
中国家庭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fnew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